【GG的時光衣櫥】英國舊衣哪裡找?

這是一個早就想寫卻一直拖延的系列。主要想分享在英國購入舊衣的心得和資訊,請勿將它當成穿搭分享。

緣起

身在英國,身邊隨時都環繞著購入舊衣舊物的可能。在一次與友人到 Vintage Kilo Sale 大開眼界後,我決定讓自己有個不買新衣的一年。一年過去,逛二手及舊貨成了興趣,最潮流的衣物已經進不到我眼裡。

當我回頭看時,突然覺得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本來就喜歡舊東西的我,從家飾、傢俱最後到自己身上的衣物、配件都改買二手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尤其我對於近年來衣服用了太多化學材質非常敏感,不只是不喜歡上身後觸感,我更討厭那些化學染劑及材質的味道。接連購入的舊衣除了使用後的氣味外,倒是從來沒有聞過那些刺鼻的人工味。再者,也許是大量製造以及使用相對便宜材質之故,新衣的壽命真的不是普通的短。我自認不是什麼太粗魯的人,也沒有期待一件買來的衣服傳承到我孫女,但許多衣物只能撐過一年甚至一季,儘管不是環保達人也讓我覺得無法接受。總之,發現自己也許就是天生穿不了當季流行的命。

名詞小教室

網路上有許多對於名詞解釋的文章或影片,這裡我只簡單的說明antique, vintage 及retro 不同。

Antique 是所謂的古董,超過百年的物件全部都在這個範疇,就保存不易以及稀有性,一般來說價格都比較高。

Vintage 在衣物上就是古著,基本上不到百年的衣物,且曾是某個時代、年份的產物,爾後又不再生產、製造,就會被歸為此類。在英國有許多所謂的慈善店(Charity Shop, 每個城市、小鎮、村莊都會有一些慈善店)店內的商品都來自於各界的捐獻。許多人會把自己用不到的衣物、傢俱、家飾、書籍等等,捐至家附近的慈善店,而顧名思義,Charity shops的收入都會由所隸屬的慈善機構使用。我自己非常喜歡這樣的概念,買東西同時也積陰德,一舉兩得。

Retro 則是指復古,也就是當今現在但製作出來的是數年(甚至數個世紀)前的風格。個人目前並沒有特別喜歡的年代風格,所以對於retro的物件我其實涉略非常少。若對早先年代風格有興趣的朋友,在穿搭時希望能保有一致性,我會建議考慮retro的鞋子。原因是,鞋子是一般身上配件中耗損最快的物件,有年代的鞋靴相對不容易保存,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是慈善店、二手店,甚至舊物販賣平台林立的英國,也很難找到當年留下來的鞋靴(有的話通常價格也相對高,合適的尺寸更是不好找)。

Pre-loved 這是個二手或舊物很常使用的字,基本上意思和 second-hand 差不多,看字根字首也能明白,就是指曾經被使用且喜愛的物件。原衣物持有人在經過年華(甚至一個季節後),衣服及配件可能已經不符身形或是自己的風格,但衣況保持得還不錯,也許更適合其他人擁有,就會把這一些衣物淘汰、捐贈或轉賣。我自己很喜歡這個字,感覺"曾經被深深喜愛著"這樣的概念非常浪漫,也讓自己接手時偶而會想探究衣物曾經有的故事。

Go thrifting/ thrift store/ thrifted item 就我的經驗,這個字比較常見於美加的賣家或是舊物愛好者。Go thrifting 簡單說就是到二手店、慈善店、車庫拍賣(美國)或英國的後車廂拍賣甚至跳蚤市場去找曾被使用的物件,以折扣的價格購入。Thrifted item 就是曾被先前的持有人使用,多半狀況不錯(至少堪用),還有許多再被使用空間的物件。

在發現自己對舊衣的喜愛後,我花了許多時間上網搜尋保養及維修衣物的知識,狂熱到甚至買書來研讀。但在這篇我會先簡單分享幾件在不同平台買的舊衣,然後說明一下能找到這些舊衣物的管道。一些相對細微且深入的知識,例如:挑選和保養,我會留在之後的篇幅跟大家介紹。

秋冬洋裝

打頭陣的先是洋裝,原因無他,我衣櫃內最多的就是洋裝,加上這也是第一次買舊物的品項,心得相對比其他的衣物來的多些。

身形上來說,我是個和多數亞洲人比下盤比較穩健的女子,因此裙裝其實比褲裝來的合適。我甚至認為自己應該算是五五身形,但在外這麼多年,我已經學會了欣賞各種不同的美。而且真心認為不應該為了這種基因就註定的東西傷感。不管女孩或男孩,都該欣賞自己任何時候的樣貌。You are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

Bought from Vintage Kilo Sale, with a matching belt

這件就是第一次在Vintage Kilo Sale購入的洋裝。回家試穿時我本來以為自己不會喜歡她,但後來發現她的款式和顏色都非常好搭配後,基本上已成為我固定的上班Look。土耳其同事曾經讚美這樣的穿搭很像貴族,儘管我知道他說的是衣服不是我本人,還是欣然接受這樣的稱讚。

這件立領洋裝前側有鈕扣到腹部左右,左側有拉鍊(第一次穿沒發現差點撐爆她),還有一條搭配的腰帶。

Vintage Kilo Sale顧名思義就是現場服飾秤斤論兩的賣,幾次購物的心得,我覺得買洋裝、上衣和材質相對輕的針織或毛衣會比較划算,買皮衣大衣可能就要好好檢視過衣服狀況才能確定是否實惠。基本上和私人店家或是Charity shops 相比 kilo sale 都是相對便宜的。但衣況和清潔程度可能就不比其他選擇,購買時可能要特別留意。

我們在Glasgow最常看到的 Vintage Kilo Sale 有以下兩個,基本他們就是個城市巡迴,租個場地然後任君挑選。入場通常需要門票(£1-£3不等,2022及2023價格),越早入場選擇越多價格就比較高,有些最後幾個小時是免費入場,但就是撿大家剩下的東西囉。

ShopKilo

Worth the Weight

這件和下一件是直接和復古店家 Plaid & Lace Vintage 購買的(網站無法開啟,有機會再分享)。我戲稱她是龍袍,她也真的長得跟龍袍差不多。我至今還不知道什麼場合穿她最合適,穿去上班可能同事都要謝主隆恩,Day out 跟 Night out 似乎也不合適,但每次打開衣櫃看到心情就很好,所以也沒有要賣掉的打算。

這件洋裝有個花邊的立領,還有兩條延伸的繩子可以打個小巧的蝴蝶結。一樣的,左側有拉鍊。所以囉,如果確認購買的洋裝是自己的尺寸,試穿時卻怎麼也拉不上去,不妨就找找左右兩側是否有拉鍊吧(當然專業賣家會在一開始就告訴你的)。

來源跟上一件一樣,看起來是黑色但其實是深藍色底的洋裝。一樣,是一件穿了總是被稱讚,也挺適合上班look所以我三不五時就穿去上班,感受她人讚美。我是個懶散的人,因此穿搭非常簡單。開始穿洋裝之後其實更是簡單(不用想下半身,只要考慮鞋子),天冷就在洋裝內加上發熱衣和褲襪,偶爾會再搭毛衣,說有多容易就有多容易。

這件細節多一點,一樣是前側有鈕扣(隱藏式),最上方的是金釦,領口處還有個小小的暗釦。腰間有個暗勾,勾上後會有些腰身。兩側還有腰帶環,判斷本來應該是有搭配的腰帶,但在經過幾次易主後遺失。但也沒關係,準備一條自己的腰帶就會有不同的風情。

這件是在我第一次在 Kilo Sale 買得不亦樂乎、發現舊衣的好之後,在 Etsy 這個網站上購入的。Etsy除了有我們這些創作者自己販售自產的商品外,也有許多店家會放上自己的舊衣舊物販售。當時主要是看上照片裡的皮帶(法國製,年份不確定),然後看到這件洋裝特價後就放入購物車結帳。當時對舊衣的知識還不豐富,對這有些涉略後,我猜這件洋裝應該是幾年前的 Retro,算不上真正的 Vintage。但老實說,如果購買的東西能讓自己開心,其實也不算差的消費體驗。

這件細節不多,而且非常長,沒有搭有根的鞋子會有點尷尬。領口有一個簡單的蝴蝶結(Pussy bow tie),其實整體來說是比我習慣的尺寸大很多(抑或是我沒有胸撐不起來LOL),碰到這樣狀況別怕,有一條萬用腰帶即可!

配件們

皮帶就是剛剛提到的,法國製的特殊設計款,我有信心這個一定是Vintage。兩個小包包都不是舊物,是我年輕不懂事買的,但這尺寸的包我也只有這兩個,基本沒有打算再購入,除非未來看到讓我怦然心動的款式(左:CHARLES & KEITH,右:The Cambridge Satchel Company)。靴子是慈善店購入的Clarks。

舊衣購買平台

Etsy 一般來說Etsy上的都是專業賣家,也就是說東西是有一定的品質。專業賣家通常會在賣出前仔細檢查和清潔,價格也相對比較高(許多賣家也會用Vinted 和 Depop兩個平台)。其實我會建議對於清潔、整理甚至舊物知識還不夠多的新手先和專業賣家購買。許多賣家也都會很願意分享知識及回答問題,所以有什麼疑問千萬都不要猶豫,直接和賣家溝通即可。

Vinted Depop

這兩個平台上也是可以找到許多專業賣家,但更多的是個人在販售自己不適合或穿不下的衣物。兩個平台的同質性很高,我個人比較喜歡 Vinted 多一些,主要是使用介面比較流暢,而我最多的舊衣物都是來自這平台,僅次於實體的 Charity Shop。

Ebay 必須承認我對Ebay有偏見(我在疫情高峰期曾在這平台上下標消毒酒精,三年過去,還是什麼都沒有看到)所以我完全沒在Ebay上買過任何舊物。我通常拿來當資料蒐集或是比價平台LOL 大家應該都知道Ebay有名的就是可以競標價格(其實上面兩個平台也是有可以議價的功能),我常常看到一些舊物穿搭的Instagram influencers 在Ebay上找到很好的 deal ,一樣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另外,我也有幾個專業賣家口袋名單(通常有自己網頁),如果這系列在今年有幸可以繼續出產,我會在未來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

【愛爾蘭】六小時都柏林快閃-小精靈博物館 Leprechaun Museum Ireland

Temple Bar, Dublin

2023年有許多新的計畫在進行中,其中一項就是規律的部落格文章產出以及盡可能的外出旅行,因此,本年度的第一篇文章就獻給這趟意外的旅程-快閃愛爾蘭都柏林以及深度英格蘭諾丁漢。

去年底朋友提出道諾丁漢家中待一週的邀約,能有免費住宿想當然爾是來者不拒。Nottingham距離Glasgow大概五小時的火車車程,以英國的領土大小來說這確實不算太遙遠的距離,但訂車票時適逢鐵路罷工高峰,深怕一不小心火車被取消後得花雙倍甚至三倍的時間移動。深思熟慮後,接受朋友的建議改搭廉價航空,途徑為Glasgow→Dublin→East Midlands (airport),之後友人再來機場接機到諾丁漢。

既然無論如何都要在都柏林轉機,旅行大半輩子也沒去過愛爾蘭的我,心想不如就選個轉機時間稍長的航班,用這在都柏林等待銜接航班的時間簡單逛一下這個愛爾蘭的首都。

Glasgow到Dublin真正飛行的時間可能僅半小時,基本上起飛馬上就準備降落。由於整趟旅程完全是輕裝上陣,下飛機立馬直衝海關。幸運的是,這趟出遊的時間已經不是任何假期,只是公司讓我們多三天連假,因此過海關可說是非常輕鬆,完全沒有排到隊。也許少了人潮,海關先生可能也工作了半天沒人陪聊心裡無趣,一直跟我搭話聊天,遲遲不肯蓋下那入境章。

機場外有許多的接駁巴士,說這趟是意外之旅完全沒騙人,因為到了當地我才在想愛爾蘭和英國是不是有時差的問題(溫馨提示:兩地沒有時差喔~)連想買巴士票到市區也不知道到底要去哪才好,直接問售票員:請問觀光景點是哪區,可以直接給我一張來回票嗎?就這樣搭上巴士,來到了著名觀光地The Temple Bar Distrct (上圖)。

都柏林讓我覺得是個融合英式以及歐陸風格的城市:多數建築相當有歐陸古蹟的風格,而城市本身的規劃又非常的英倫風情(?) 讓人有種:"其實還蠻像Glasgow只是比較乾淨"的荒謬心聲。上圖大名鼎鼎的Temple Bar坐落於River Luffey的南邊,是都柏林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許多旅遊書籍網站都有提到此區因保存了中世紀建築及鵝卵石步道而著名,在這就不多贅述了。

來到河的另外一岸,隨意閒晃時無意間看到了 National Leprechaun Museum,最後決定造訪以增添此趟旅程的文藝氣息。

The entrance of National Leprechaun Museum of Ireland

這個據說是世界第一個的Leprechaun Museum始於2010年,致力於推廣愛爾蘭的民俗及傳說。博物館的名字Leprechaun意思是小妖精(矮妖精),是愛爾蘭相當出名的傳說生物。小妖精的形象常見於書本雜誌及影視作品,身穿綠衣,頭戴綠(或紅色)帽子,蓄著紅色大鬍子,身長只有人類身高的三分之一。Leprechaun喜歡收集黃金,且專長是製作Fairy的鞋子(但只能做一腳無法做一雙,,無法理解原因,可能只能做右腳的小精靈就不知道左腳怎麼做吧(?))。傳說只要抓到他們,就有機會要求他們告訴你金幣的藏匿之處。但Leprechaun生性調皮、愛捉弄人,儘管抓到他們,也要好好地看著,不然稍不留神可能小精靈就會消失在你的視線範圍。

博物館的展品部分不多,主要是由導覽人帶領到一個一個空間內,用說書人的方式解釋一些傳說生物、這些生物和愛爾蘭的地緣關係,以及告訴參觀者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我已經不記得說故事女孩的名字,但當她聚精會神在表演故事內容時,不知不覺就會被深深吸引。導覽過程主要講了兩個故事:Leprechaun和金子以及愛爾蘭人魚(Merrow)。

我們必須知道,許多過去的傳說也許都和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有關。導覽女孩告訴我們,現在大家都能理解的"黃疸(Jaundice, AKA icterus)對古人來說是完全無法解釋的病徵,因此有了Fairy會抓小孩並用相同容貌卻有著黃色肌膚的Fairy替代的故事。而我們因迪士尼或是各種媒體平台上認識的Fairy,在愛爾蘭民俗傳說中也不是永遠那樣美好的仙女形象,在我在紀念品店買的書中提到,Fairy是"Fallen angels who were not good enough to be saved, nor bad enough to be lost.” 不夠好也不夠壞,那就留在人間和人類及傳說生物們一同生活吧。

總體來說,我自己是很滿意造訪這樣特別的博物館(其實比較像是人文工作者用口述歷史的方式呈現的空間),我自己一直都很喜歡各種不同的文化、故事以及歷史,但由於多數是導覽人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個人覺得應該是沒有中文導覽的選擇,有計畫到博物館一遊的朋友可能要評估一下是否能接受全英文互動及導覽囉。

離開博物館後,照著紀念品店員推薦在附近的 The Church Bar 享用愛爾蘭出名黑啤酒Guinness熬煮的豬肋排後,天已經黑。流連在天黑的都柏林街區,再散步到巴士站後準備搭上回程巴士去機場。

本來預計前往East midlands的班機是晚間十點半左右出發,但搭乘廉價航空就是各種延遲(還好沒有取消班機,謝天謝地!),最後在十一點左右上了飛機,半夜十二點前到達目的地。關於在Nottingham旅程就留到下一篇再好好分享。儘管這是一個只待在都柏林幾小時的旅遊紀錄,還是希望對有計畫前往愛爾蘭首都的朋友有點幫助。

連結分享

National leprechaun Museum

Facebook page

Instageam

Podcast (博物館自己經營的Podcast,一個月更新一次lol 各種雜談以及說故事,喜歡這樣內容的朋友可以聽聽,順便感受愛爾蘭口音及風情~)

【蘇格蘭】夏日Great Cumbrae Island走一遭

封城數個月,和先生兩人完全照政府規定乖乖在家,最遠的旅行大概就是從家到格拉斯哥市中心 (約40分鐘路程)。由於蘇格蘭的夏天即將到尾聲,考慮到再不抓住這夏日的尾巴就會進入無限的冬日,選了風和日麗的周末,來個小小的一日遊-格拉斯哥和大坎布雷島 (Great Cumbrae) 來回。

Photo: Largs Ferry Terminal

自格拉斯哥中央車站出發到Largs (Largs是個很美的濱海小鎮,學生時期曾造訪幾次,原先計畫是如果早起就能花點時間和先生一起逛逛這個美麗小鎮,但...計畫是永遠趕不上變化,因此我們打算讓Largs成為我們下一次旅遊的地點。) 來回火車票一人10鎊。到達Largs出站後就會看到往Ferry Terminal的指標,沿著指標很快就能找到目的地。

上船前別忘了先買票喔!

船票來回一人3.4鎊,渡輪可乘載腳踏車、房車或露營車,價格會依乘船的交通工具不同而有分別,詳情可參考官網。另外,船票去程時就會回收,回程是不需要任何票券的。和先生二人一開始不察,還很驚恐票被收走,多虧熱心遊客提點,不然我們可能真的要涉水回本島了。

出遊計畫是臨時起意,因此兩人都沒做太多功課,心裡知道抵達島上後要愜意地騎車環島。沒想到,沒在第一時間搭上接駁到市區的公車,就這樣完完全全錯過了上車到市區租腳踏車的機會...公車離去後我們已走上不同的道路,原以為可能15-20分鐘最多就能到租車站,Google地圖一查才知道這一趟需要走約50分鐘!我和先生都很喜歡健行,但心裡會這麼悔恨實在是因為和一開始的計畫完全不同(我是想要少女般地騎淑女車讓微風吹佛我的臉和靈魂的啊!!!)

當日散步路程
Photo:粉色路線的沿途景致。

花了將近一個小時走到租車點(儘管知道應該無法成功租車,但還是想看看),沿著上圖粉紅色箭頭,沿路經過一些樹林,零星房舍和牛群。由於地勢比較高且不臨海,當天很多遊客都沒選擇相同的路徑,兩個人就像是包了整條小徑一般愜意地散散步,享受很純粹且寧靜的下午。有個個人很喜歡爬山、健行的原因就是沿途總會碰到一些對向來的遊客,大家總會相互點頭打招呼。

到達租車點時間已近傍晚,眼看當日歸還的價格和時間應該都無法配合,當下直接放棄,找了還能內用的咖啡店點了一杯卡布奇諾稍作休息。先生查了地圖,由於離日落時間還充裕,我們隨興的選了島上西部的一個點(Fintray Bay)當作目標,照著上面地圖上的黃色路線直到目的地。這段路途只能步行,且中途真的有些跋山涉水,看起來除了當地居民或較熟路況的人外,一般旅客應該不會走這一段。

Photo:黃色路線的沿途景致

還有點體力的我們,決定從Fintray Bay走回我們的起點 (Cumbrae Ferry Terminal),並從該點直接打渡輪返回Largs。網頁上寫著周一到周六,下午七點前是每半小時一班渡輪。看到這晴天霹靂的消息兩人快馬加鞭,想在六點前回到出發點。沒想到遠遠就看到長長的人龍在排隊,似乎今天到島上一遊的遊客,都等著在這個時刻回程。等待者眾,渡輪也不斷來回接駁。我們在六點半左右上了渡輪,夕陽餘暉下,和Great Cumbrae島道別。

Photo:綠色路線的沿途景致及渡輪回程
回程渡輪:抵達Largs

我們在Largs隨意用餐後搭上約八點左右的火車回Glasgow。簡單的散步行程和大家分享,有機會再造訪的話,希望下次能順利租到腳踏車,完成環島的心願。

P.S. 照片版權屬於我和先生的,如有需要用請credit我們喔。謝謝。

【古物時光機】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盛行的情人節卡片

Valentine Card, paper; glass, c.1870 (Photo: Google) 

郵政系統的建立&卡片業的蓬勃發展

儘管情人節的歷史可回溯至古羅馬時期,但能成為今日全球都在慶祝的共同節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們可說是功不可沒。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環環相扣的,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們流行寄送華麗甚至浮誇的卡片來表達內心的愛。造就卡片業蓬勃發展的,除了表達不完的情感,最重要的加速器就是英國郵政的改革。當時的郵政系統與郵資計算不同於今日,並非用重量或材積的方式計價,而是用寄送的紙張張數和運送的距離來算郵資。在當時,單頁印刷品從首都倫敦寄到位於蘇格蘭的愛丁堡的花費甚至高於勞工階級的單日薪資。直到1840年,大不列顛開始使用統一的便士郵政,這些用來傳達愛意的卡片才能以一便士的郵資在英國國內流通。郵政系統的建立,也造就卡片大量印刷的誕生。據統計,至1840年尾,經英國郵政寄出的卡片量是往年的兩倍之多。

維多利亞時期的情人卡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產業,當時許多文具商用不同技術產出各式吸睛的卡片以和同業競爭。19世紀中期,許多情人節的習俗及傳說等都已被建立起來,而這些形象也被卡片商以不同形式呈現在自家的卡片上。其中包括:春意盎然的圖騰、花朵,鳥類等,而現在廣為人知的愛神邱比特形象也日漸流行。

當時店家販售的卡片多半非常精緻,不僅是花朵和文字訊息裝飾的卡片,更是有華美的插圖及浮雕邊框,卡片基本上對折後蓋上封蠟即可寄出,某方面來說也是相當便捷。除了購於坊間的印刷卡片,手工製的卡片也很常見,華麗度更是讓人驚奇。許多人會從文具店內購入像是蕾絲、裝飾用的鏡子、蝴蝶結、貝殼、種子,金、銀等金屬顏色的貼花、絲製的花朵,甚至是一些老梗的用語,將這些物件以拼貼的方式組合,即可製成獨一無二的卡片。

影響無遠弗屆:美國卡片產業

在英國日益茁壯的卡片產業並沒有獨善其身(?)除了在島內販售外,卡片更是出口到其他日不落地國的領土甚至美國。為了競爭這些海外市場,卡片的設計及內容也更加新奇有趣。這段時間出口至美國的卡片更意外地帶起當地情人節卡片業的發展。美國情人卡之母 Esther Howland (1828-1904)  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Esther本身是藝術家及商人,更成就了"情人卡"這個產業在美國發揚光大。

Esther 的事業始於19歲那年,她收到父親生意上的夥伴所贈送,一個來自英國,精緻的情人節卡片。這個賀禮用華麗的蕾絲和精細裁切的花朵裝飾於邊框,中央部分是一個小小的、淺綠色的信封,信封內是一張帶有紅色邊框且印著情人節應景詩詞的便簽。在當時,從英國進口至美國的情人卡在市面販售的價格並非一般人可以負擔,希望能改變這一切的Esther決定從英國進口部分零件,如紙蕾絲和裝飾花朵等,至美國來加工成自己的卡片販售。

美國內戰結束後,情人卡市場開始蓬勃發展。在1867年二月四日的紐約時報紀載著,1862年紐約郵政總局交寄了兩萬多的情人卡。也許是因為戰爭所產生的痛苦回憶逐漸被淡忘,1865年,紐約人寄出超過六萬六千的情人卡,翌年數量甚至攀升至八萬六千多張卡片。這些數字顯示,情人卡在美國確實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商機。

Cloth and lace Valentine card made by Esther Howland, ca. 1870s. (Photo: Google) 布料及蕾絲製成的情人卡

不只有愛意:酸溜溜的醋味情人卡

綜觀歷史,人類的情感總是複雜。並非每個人都有情人或是愛慕之人,在情人節這天,除了可以傾訴愛意,對於那些單身、不懷好意甚至想要擊潰「情敵」的族群,維多利亞時期的卡片商不但注意到也照顧到了——「醋味情人卡」(Vinegar Valentines),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產生,提供給人們一種不同的選擇。 

在「醋味情人卡」這個種類的卡片問世前,其實類似的產品就已經流通市面了。卡片上印刷著嘲諷的文字訊息以及逗弄人的插畫,其內容涵蓋無傷大雅的調侃到侵略性的言語,佐以圖畫的形式呈現對某些族群的刻板印象、羞辱收件者的身體特徵,甚至調侃他人的性格或是嘲笑沒有伴侶的單身者等,可說是應有盡有包羅萬象。卡片嘲弄的對象多半是一般人都不喜歡族群或是職業,如:煩人的銷售員、惱人的房東地主以及壓榨勞工的老闆等。在當時這類的卡片大多以匿名寄出,因此可以不顧後果,大開收件者玩笑。

自成一格與世俗情人卡抗衡的醋味情人卡,通常隨興印刷在相當薄的單頁紙張上,品質遠低於一般的卡片,有些差勁到甚至無法被稱為卡片。現今能找的維多利亞時期「醋味情人卡」數量相當稀少,原因除了上述的品質低劣外,也因為卡片流通於社會階級較下層的人民,一般人沒有中上層富裕階級有那種閒情逸致保存紀念品。從一些歷史紀錄上可以看到,這些惹惱收件者的卡片多半的命運是在送達的那刻就被撕毀甚至丟入火爐中燃燒殆盡。能幸免於難的卡片們,很多都是留存在印刷廠或是文具商收藏中,尚未被寄出的倖存者。

時至今日,各種節日場合寄送卡片在英國依舊是非常普遍,英國人對於卡片的癡迷可謂我心目中的第一名。這些帶著幽默、詼諧、嘲弄、玩笑甚至有些羞辱字眼的卡片依然流通著,如果有機會造訪英國,不妨到文具店或賣場看看這些卡片,親身感受一下英式幽默。

‘Pity a Poor Wounded Heart’. Vinegar Valentine’s card, c1875. (Credit: Royal Pavilion & Museums, Brighton & HoveRoyal Pavilion & Museums, Brighton & Hove)
卡片為一男子,身上有被許多箭擊中的心。標題為“請憐憫一顆可憐的受傷的心”
Rude Valentine’s Day card, 1870-85 (Credit: Museum of London)
唯一會對你笑的男人,就是那抹
明月
Vinegar Valentine’s card, c1875. (Credit: Royal Pavilion & Museums, Brighton & HoveRoyal Pavilion & Museums, Brighton & Hove)
這是一顆被箭扎了一次又一次的心,想必看到這一定會內心狂喜。但聽著-別太認真,一切只是玩笑而已。
‘That’s All You’re Good For’. Vinegar Valentine’s card, late 19th century. (Credit: Royal Pavilion & Museums, Brighton & HoveRoyal Pavilion & Museums, Brighton & Hove)
這就是你唯一擅長的事。畫面上為一男子坐在岩石上偷窺

***

資料來源及延伸閱讀

看更多醋味情人卡

Love letters and hate mail: Victorian vinegar valentines

Victorian-Era ‘Vinegar’ Valentines Could Be Mean and Hostile

5 Minute History: Valentine’s Day in the Victorian Era

Cruel cards & loving lobsters: quirky Victorian Valentines

【情人節卡歷史】盛行源於英國郵政改革 寄出愛意也傳遞恨意?

世界第一張郵票 黑便士的誕生

寫文初衷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古物件,加上藝術史碩士的背景,每當看到這些稀奇有趣的古物就會想介紹給大家。幾年前在法國時曾寫過一些和蚤市相關的文章,這次搬回蘇格蘭也想開始紀錄一些以英國為主題的舊物歷史。一直苦無頭緒,在七夕情人節這天突然靈光一閃,想到可以介紹一些應景的古物歷史。洋洋灑灑的第一篇,希望大家喜歡!

初來乍到的美術用具們:ARTEZA色鉛筆、冷壓水彩紙、速寫本及小畫架

"喜歡畫圖是真的,過程中若能多蒐集不同的媒材就再好不過了。"

某些美術用具在歐洲購買確實相對便宜,一般來說,當地的品牌價格通常不錯,歐盟國家間很多東西的價差也不大,唯獨英國堅持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匯率,很多時候算下來,其實問題不是商品定價而是匯差。

前段時間入手人生第一組專家級的油性色鉛筆-德國的Faber-Castell Polychromos。收到的當下覺得根本藝術品,每支鉛筆都精緻的讓人讚嘆。油性色鉛筆質地較硬,對我來說很適合做一些細節,但飽和度似乎不似蠟質的色鉛筆來的好,觀望了很久,決定在黑五有點折扣時買一組ARTEZA Professional Coloured Pencils (72色) 來玩玩。

其實先前一直想試美國的PRISMACOLOR,但很可惜在英國亞馬遜上的價格不好,加上品質也堪慮,甚至還有買家提出是假貨的疑問,想想若只是想試試不同媒材,實在沒有必要花大錢買一堆憂慮。看了無數的網路試用影片後,決定下手同樣是美國品牌,但價格相對平易近人的ARTEZA。

儘管購買前就看過一些網路上試用影片以及別人作品的呈現,但產品到底如何,收到前完全沒有把握。不過由於是黑五折扣,不只色鉛筆另外還買了一堆不相干的東西,完全就是結帳完才意會到"這些怎麼會在我的購物清單裡!"的窘境。

ARTEZA是個很新的美國品牌,但所有收到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倘若真的好用的話,出生哪裡絕對不是問題。到手畫色卡試色時,本有種"唉,居然只能這樣"的失落,但簡單畫個狐狸先生時感受完全不同。那種人家說的『顯色』以及『奶油感』表露無遺。畫完甚至還很滿意的跟希臘哥說,天哪,好像畫了一個童書腳色,自信指數爆表!

簡單總結一下使用心得:手感非常非常好,感覺很適合做大面積的繪圖,因為顏色飽滿,可以很大膽的塗抹和疊色。第二天使用時,我把Faber-Castell Polychromos加進來做點細節,等於是把兩者優點融合,成果頗讓人滿意。缺點的部分,剛收到的色鉛筆有個我無法理解的怪味,不是木頭也不是顏料,總之就是個化學味,雖然回家在打開後味道稍微消散,但心理衝擊實在不小。再來是商品品管可多加強。收到的色鉛筆是裝在硬紙盒中,這包裝和Faber-Castell差不多,值得讚許。不過也許是筆芯質地較為柔軟,有三支都有露出的筆芯斷裂痕跡,木質筆身有一支也有小缺陷,不過不影響使用。另外,剛打開時看到所有的色鉛筆以一個我有點不懂的色彩理論排列,我看了非常非常久,甚至對照鐵盒外的顏色說明,最後直接放棄,全部拿出來重新照我喜歡的色彩漸層排列,如果有通曉色彩學也剛好有這組商品的朋友,麻煩請跟我解釋一下這我無法明白的部分。總體來說,以這價格和商品本身的表現,我個人是頗滿意的。

另外我還買了速寫本和水彩紙,都是冷壓水彩紙且適合複合媒材,目前僅使用過速寫本滑面的那面,很適合搭配ARTEZA的蠟質色鉛筆使用。(很顯色且不刮紙)

最後介紹一下希臘哥買給我的桌上型小畫架。這個不是ARTEZA的商品(但似乎他們也有出自己的攜帶型畫架),是希臘哥在亞馬遜上看到的商品。看紙盒及包裝應該是德國品牌&德國製造,尺寸不大,有個小小的抽屜和提把,兩旁有扣環可以把抽屜和會晃動的部分都扣住,就可當成攜帶型畫架帶著到處浪跡天涯~(忘了提畫架下方還有膠墊,放在桌上不容易亂動,非常人性的設計)